1. 首页>>文化

[齐鲁之星征文]德州历史文与武

黄河古称“德水”,流经这片地域,德州地名由此而来。所以,德州也就先天具备了“上善若水、厚德载物、自强不息”等的文化内涵。自古以来,德州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,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和英勇不屈的斗争史。在此,撷取历史长河中的几朵浪花,借以感受德州厚重古朴的文化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。

德州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历史上名人辈出,文有东方朔、祢衡、孟郊等,武有窦建德、宋哲元等。在德州为官的历史文化名人还有王禹偁、黄庭坚、颜真卿等。

孟郊祖籍德州,中唐时期著名诗人,与贾岛齐名,与韩愈交好。他一生清贫,一生苦吟。他的那首《游子吟》,通过一个场景与细节,让母爱的光辉千百年来照耀着每一位上路的游子。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,也成为游子心中最美的风景与牵挂。他的另外两句诗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朝看尽长安花”,将科举及第后心花怒放的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。

王禹偁是北宋初期的文坛才子,曾在德州为官。他一生清廉,关心民生疾苦,不怕触怒权贵,力主改革等。治下的德州,社会安宁祥和,百姓安居乐业。写于商州的这首《村行》,“何事吟余忽惆怅,村桥原树似吾乡”,也差可告慰他念念想想的家乡。

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,生前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,是江西诗派开山鼻祖。他的书法亦自成一格,是“宋四家”之一。德州为官,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《寄黄几复》:“我居北海君南海,寄雁传书谢不能。桃李春风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灯。持家但有四立壁,治病不蕲三折肱。想得读书头已白,隔溪猿哭瘴溪藤。”诗中提到的黄几复,与黄庭坚少年结识并一起交游,交情很深。黄庭坚遥想友人,写下了这首诗,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。

河清海晏,是盛世之象;狼烟烽火,是乱世之殇。历史的河流流淌到了盛唐,安史之乱成为历史的一个拐点。叛军一路向东,所向披靡,但是在平原郡(今德州陵城区),遇到了颜真卿与该郡军民的顽强抵抗。河朔尽陷,唯独平原郡成功守城,迟滞了叛军前进的步伐。

杨炯曾言:“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。”历史需要颜真卿。就是这样一介书生,在安史之乱时,扛起了抵抗叛军的大旗,成为河北诸郡的主心骨,成为骨头最硬之人,成为唐王朝的中流砥柱。而我们熟悉的颜真卿本是手握狼毫之人,是楷书四大家之一,与柳公权并称“颜柳”,被称为“颜筋柳骨”,其“颜体”楷书,对后世影响很大,绵延至今。 他本人被后世誉为“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”。

当历史的车轮驶进1937年,抗战爆发,遍地狼烟,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。国民政府主席韩复榘与蒋介石逞气斗狠,不战而退,山东沦陷,德州成为敌占区。一时间,敌伪横行,气焰嚣张。

建国后晋升为上将的肖华彼时受延安委派,到德州领导统战工作。自此,德州人民由自发走向自觉,模范支前,参军入伍。我党及其领导下的德州军民同仇敌忾,誓与敌顽血战到底,继而涌现出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和先进人物。抗战伊始,宋哲元率领的二十九军大刀队令日军闻风丧胆。小个子军人李安甫个头虽矮,但是艺高人胆大,深入虎穴探听情报,手刃多个日本鬼子,屡建奇功。直至今日,这位世纪老人仍到部队,进学校,给年轻人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。著名德州籍作家郭澄清的长篇小说《大刀记》,艺术地再现了德州军民英勇不屈的铁血担当,乃至在更广阔的中华大地上,展现了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苦难斗争史。塑造了以梁永生为代表的群英谱,并刻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。这部作品入选“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”。

德州平原沃野,地域辽阔,可西出冀晋,可北上京津,是我们山东的西北门户,是镶嵌在华北平原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。它有着灿烂的文明史、辉煌的斗争史,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新征程上,它又谱写着壮丽的篇章。在传统农业、现代工业、教育领域、新能源产业等方面上交着一份份满意的答卷。

德州的明天更美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