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齐鲁大地的西部,有一座被悠悠运河水温柔环抱的城市——聊城。它宛如一颗镶嵌在鲁西平原上的明珠,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。这里,既有大运河的灵动水韵,又有光岳楼的雄浑古朴;既有东昌湖的潋滟波光,又有山陕会馆的雕梁画栋。而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,还走出了一位令齐鲁儿女骄傲、让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——孔繁森。他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聊城的天空,也照亮了齐鲁大地文脉传承的漫漫征途。
聊城,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,大运河穿城而过,带来了千年的繁华与文化交融。河水悠悠,流淌着岁月的记忆,也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。孔繁森就出生在这片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土地上。儿时的他,或许常常漫步在运河岸边,看着那南来北往的船只,听着那桨声灯影里的故事,心中便种下了一颗善良与担当的种子。
聊城的古老街巷,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。青石板路蜿蜒曲折,两旁的古建筑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。那斑驳的墙壁、雕花的门窗,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。孔繁森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,这些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文化,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,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。他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,也深知邻里之间的互助与关爱是多么重要。这种朴素的情感,成为他日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之源。
在聊城的文庙里,那庄重典雅的历史氛围、那古老的碑刻,仿佛在诉说着孔子的智慧和教诲。孔繁森或许曾多次来到这里,感受着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。他深知,作为齐鲁儿女,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。他带着这份责任和使命,踏上了为人民服务的征程。无论是在西藏的雪域高原,还是在聊城的家乡故土,他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,用儒家文化的精神滋养着自己的心灵,铸就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脊梁。
1979 年,孔繁森响应党的号召,告别了家乡的亲人,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。那是一片神秘而艰苦的土地,高寒缺氧、环境恶劣,但孔繁森没有丝毫退缩。他把聊城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到了西藏,把齐鲁儿女的无私奉献精神播撒在了雪域高原。
在西藏,他跑遍了全地区 106 个乡中的 98 个,行程 8 万多公里,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他关心群众的疾苦,为藏族老人治病,为藏族孩子送去温暖。他把自己的工资几乎都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,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。他就像一盏明灯,照亮了藏族群众前行的道路;他就像一座丰碑,永远矗立在藏族群众的心中。
孔繁森虽然离开了我们,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间。他的精神,是齐鲁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,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诠释。在聊城,孔繁森纪念馆成为了人们缅怀英雄、传承精神的重要场所。每年,都有无数的人来到这里,瞻仰孔繁森的遗物,聆听他的事迹,感受他的精神力量。
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,聊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。古老的运河依然奔腾不息,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未来;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希望。而孔繁森精神,就像一座灯塔,照亮了聊城前行的道路。我们要以孔繁森为榜样,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中的优秀品质。将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的儒家思想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做一个有道德、有担当、有爱心的人。我们要像孔繁森一样,心怀天下,关心他人的疾苦,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,我们要以孔繁森精神为动力,勇于担当,积极作为。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的前沿,还是在乡村振兴的战场;无论是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,还是在社会服务的领域,我们都要发扬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精神,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、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奋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