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>>文化

在非遗里触摸童年的温度

翻开冯骥才的《俗世奇人》,泥人张捏泥时"左手轻拍泥团,右手灵巧如蝶"的画面总在记忆里鲜活,那个"袖中捏出个海张五"的传奇匠人,与我故乡莘县的西郭泥塑,恰似传统文化星空中的双子星——前者以工笔般的细腻逼真名震津门,后者则像一幅大写意年画,用夸张的线条和浓艳的色彩,在鲁西平原绘就了属于童年的斑斓底色。

我从小生活在农村,从记事起泥塑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,每逢春节至元宵节的农村集市上,泥塑就成了集市的主角。因为这时过春节前准备的吃的喝的还是很充足,一般不需补给,况且春节期间是农村人很闲在的日子,辛勤忙碌一年,愿意在大冬天站街摆摊儿的人寥寥无几。集市上多是为孩子们元宵节准备的玩意儿,卖鞭炮的,卖灯笼的……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卖泥塑的摊子。据说西郭泥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,20世纪20年代,河南民间艺人孟三逃荒到了西郭村,靠捏泥塑维持生计,后来感恩于村民对他的帮助,把手艺教给了全村百姓,此手艺代代传承下来。这种泥塑是以红土为原料,渗水后用土陶泥模脱成泥坯,晒干后用白粉铺底,然后画黑线,再用鸡蛋清调色描画。在用木板搭建的简易摊位上五颜六色的泥人站成一排,数量最多的是慈眉善目的送子观音和大肚子造型的不倒翁。孩子们对送子观音不感兴趣,但不倒翁是要买的,那不倒翁一律是笑眯眯的月牙眼,鲜红的嘴唇,再配以墨黑的中分丸子发髻,双手筒在衣袖中,圆圆的,胖胖的大肚子,富态喜庆,做摆设也好。或和小伙伴比赛谁的不倒翁摇摆时间最长,通常会有五六个小伙伴,小脑袋凑在一起,人手一个不倒翁,当“开始”的口令即将发出时,每个不倒翁已经被迫压成睡倒的姿势,以期让自己的不倒翁获得胜利。比赛一声令下,被按倒的不倒翁像获得了解脱,笑眯眯的拼命地摇来摆去,而小主人们则瞪大了眼睛,攥紧了拳头,嘴里念念有词,祈祷自己的不倒翁能多摇摆一会儿。获胜者大声喝彩,脸上显示出无限荣光。落后者则垂头丧气,跺脚拍手,连连惋惜,一局不成再来一局,不知不觉天已傍黑儿,在妈妈的呼唤声中恋恋不舍地抱着不倒翁回家了。传统的泥塑给物质贫乏时期的孩子带来了无限乐趣。孩子们更喜欢的当属苇哨小公鸡,这种泥塑以公鸡为形,白色打底,红色、黄色、绿色为主调的色彩点缀描画,给小公鸡增添了几分威风。公鸡腹部中空,一侧正中留有一苇杆粗细的圆洞。哨子用苇杆做成,苇杆长约两寸,在顶端斜面处夹有一苇叶剪成的小片儿,把苇哨插在小公鸡的腹部小洞中,双手捧着轻轻一吹,呜呜作响,那叫一个神气。现在想起此番情景,耳边依然回荡着满街的呜呜哨声,真得佩服老一辈的能工巧匠,能用简易的材料做出如此精美的玩具,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一抹色彩。

而今,被品种齐全、五花八门的玩具占据了空间的孩子们,再难见到孩子们趴在泥塑摊前舍不得挪步的模样。去年深秋回乡,八十岁的张大爷坐在展台前捏泥人,皲裂的手掌仍像记忆中那样灵活。他面前摆着改良过的生肖泥偶,却特意留了排传统不倒翁,月牙眼尾的金粉在灯光下依旧璀璨。当穿汉服的小姑娘举着苇哨小公鸡吹出清亮的响声,我忽然看见时光在此处重叠——三百年前孟三教给村民的手艺,此刻正通过孩子发亮的眼睛,在新世纪的阳光里继续生长。

非遗保护的文件或许会泛黄,但掌心触到泥坯时的粗粝质感,苇哨震动时的酥麻颤音,还有不倒翁摇晃时金粉闪烁的微光,早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这些带着体温的传统技艺,就像老井台旁的红胶泥,历经岁月冲刷却愈发温润,在每个抚摸过它们的人心里,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童年温度。当我们小心翼翼将西郭泥塑捧进非遗名录,其实是在守护一种活着的传承——那些曾让我们欢笑奔跑的泥娃娃,终将在时光长河里,继续为下一代人的童年点亮星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