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是有记忆的,在一砖一瓦,在一街一巷。
那些寻常巷陌、古老建筑,犹如一部史书,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沧桑岁月、前世今生。
老商埠之于济南而言,就是这座城市近现代最鲜活的印记。120年前,借胶济铁路全线贯通,山东自请开“华洋公共通商之埠”。于是,承载着济南经天纬地梦想的那方“棋盘”——商埠区应运而生。
(一)
转眼两甲子,回望意迟迟。历经这么多年,中间多少人和事,大多数都湮没在历史深处。但翻看些许史料,依然能看到商埠区初露峥嵘时的风华绝代。
——规划布局独具匠心。商埠区跳出济南府城,在西关外一片“东西长约五里,南北宽约二里”的区域,设定四至范围,面积4000余亩。新区脱离济南原有的行政中心,与老城区呈现“双中心”的空间结构。
——制度设计引领时代。济南因主动开埠,行政、市政、司法独立,不受外国人干涉,同时规定邮政、电报、电话等事宜均由中国人筹办。这种先进理念、前瞻设计、周密规划,引领社会风气之先,古城济南自此开启现代化进程。
——商贸商业加速繁荣。商埠区堪称现代意义上的“经济开发区”。设立之后,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,投资环境的日趋改善,关税政策的利好加持,吸引国内外商贾资本竞相涌入。
一时间,瑞蚨祥、宏济堂、振业火柴厂、成丰面粉厂等知名商号在商埠区开店设厂,德、英、日、美等国领事馆先后设立,德国德华银行、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以及法国、比利时等国家的银行陆续进驻。
加之便捷畅达的铁路交通和南下北上的区位优势,济南“遂不独为山东政治中心,更为山东工商业之要埠”,开始近距离触摸世界经济的脉动,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扶摇直上。
(二)
如果把老商埠比作一个人的话,经历过开埠之初的风华绝代、热闹繁华,却终究抵不过沧桑岁月的洗礼,也终会迎来落幕落寞时刻。
尤其是,受“五三惨案”、“九一八事变”影响,济南商业日渐萧条,商埠区冲击尤为明显——商铺关门倒闭,商场和工厂遭受战争破坏,商埠区发展落入低谷。
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济南城市发展重心向泉城路以及更东区域转移,又因街道陈旧、设施落后等问题,商埠区逐渐走入困境。
但是,无论芳华抑或迟暮,代表半部济南近代史的老商埠,历经百余年的岁月流光,在国家和时代的潮流奔涌中,早已熔铸成这座城市的生命肌理,见证这座千年古城的时代变迁,成为济南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
在保护中传承,在传承中保护。如何守护好这份遗产,济南一直念兹在兹。
2005年,已经矗立86年的山东丰大银行,通过国内最先进的隔震技术,被平移15.4米保留下来。
2008年,与“老洋行”一样,宏济堂西记整座建筑分别向北、向东平移,百年老店得以保留。
2011年6月,经历了两年半的“修旧如旧”,已经废弃的小广寒电影院,以“电影博物馆+电影艺术主题餐厅”的形象重焕新生。
2017年6月,秉持尊重历史、承继文化、重现辉煌理念,历经8年筹备建设,济南融汇老商埠“二次开埠”,成为独具济南特色的新商业文化街区,吸引各地游客纷纷打卡。
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如今,走进老商埠,逛逛大观园,打卡网红景点,探一探宝藏小店,尝一尝“香菜姐姐”的脱骨鸡爪等网红小吃,漫步中山公园,到旧书市场淘淘书,成为很多市民的闲暇日常。
老商埠,再现新活力,昔日的辉煌记忆正被唤醒。
(三)
如何让“网红”变“长红”,如何把“文化流量”变“经济增量”,进一步复兴老商埠活力,重现昔日风华,济南一直在不懈努力。
2018年,济南规划部门出台《商埠区街道设计导则》,对沿街建筑、人行街道及公共空间、道路空间整治提升提出指导意见。
广义上讲,商埠区范围东至纬一路,南至经七路,西至纬十二路,北至胶济铁路,面积约4.08平方公里,涉及市中、槐荫、天桥3个区7个街道。
为了更好统筹商埠区保护提升工作,借鉴济南古城(明府城片区)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,济南市成立了商埠区保护提升工作指挥部,一体谋划、顶格推进。
指挥部成立之后,围绕保护提升老商埠特色街区、商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、推动百年商埠复兴繁荣等,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。
前不久,济南市政协借助“商量”平台,组织政协委员、专家和部门代表,围绕“老商埠·新变局”展开商量,为老商埠繁荣发展汇智聚力。
如今,下“绣花”的功夫,按照项目化思路,老商埠经四小纬二、福音里、中山公园、济南开埠博物馆等标志性项目,先期展开、加快推进。
近日,《济南市总体城市设计修编(征求意见稿)》提出,商埠区作为“历史之心”的其中一核,要求延续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,强化古城与商埠的联系,促进历史城区要素串联成网。
不久的将来,老商埠定会风华重现、惊艳亮相。
商埠不老,正青春!
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!
来源:姬望平